中藥理論
儘管中醫學與西方醫學方法不同 但其目標是一致的
中醫藥具有獨特的理論與特點,癌症的治療也是一樣,中西醫的分歧點不在少數。中醫學是從看“人”,來掌握全身上下的疾病。由於病灶會影響全身,因此中醫不僅僅著重治療病灶本身,更重視調理身體的免疫力。
對於癌症,中醫學主張首應去除病灶,立即改善全身狀態,進而提高預防與抗癌作用,才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擴散、轉移。
對抗邪氣 vs. 增強正氣
中醫學將所有引起疾病的因素均稱為「邪」,並將身體中具有對抗疾病的抵抗力稱為「正」。而引發癌症的「邪」,其原因除了精神上的壓力,另包括氣滯(體內氣的運行滯留)、血瘀(血液滯留)、熱毒(熱邪與毒氣)、濕積(濕邪的屯積)、痰凝(妨礙氣、血流動並滯留在某部位)等。
癌症生成的原因,是因為正氣不足,邪則趁虛(不足的狀態)而來,造成「積壓重疊」的結果。氣、血、陰、陽四種,架構成正氣,當正氣不足,便會造成全身或者部份器官開始虛弱。
調節功能的優勢
中醫治療最大的特徵是穩定、溫和,副作用少。現代常規醫學治療法重於「強制力」與「約束力」,因此產生更強烈的副作用,這也是現代常規醫學必須改善與突破的盲點。當然,中醫藥早期也存在材料純淨、製程標準化等需要改善的缺點。但是在GMP規範與全球標準化的要求下,中藥給人們的信賴度正逐漸提高。只要妥善搭配藥材,採用中藥來做為輔助治療癌症的一環,應該可以達成醫師與病人雙贏的結果。
中西醫整合治療
搭配中西醫 戰勝疾病不是夢
中醫藥與放射線治療如能併用,不在於區分是傳統西醫有效,還是中醫藥有效,「重點」是整體的治療有效。
運用手術、抗癌劑、放射線等直接有效的方法消滅癌細胞,同時由中藥之獨特組方破壞剩餘的癌細胞,並扶助與強化正常細胞,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已於1996年開始運用在治療晚、末期癌症病患身上,對於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都具有非常好的成果。
中醫看「人」西醫看「病」,兩者有何區別?
中醫是累積數千年的人類智慧,主要是從人體不同的結構組織,探索其間的關係、邏輯、影響,把人體主要器官區分為五臟六腑,對於疾病的診治,不在於個別器官症狀顯現,而在於器官相互關係的調合。因此,你會看到絕大多數的中醫會從把脈著手,從手腕脈動的虛實、強弱來做病體的初步診斷,這就是一切中醫學的起源。
所謂中西結合治療,並非單純將傳統常規與中醫療法加在一起,或者在持續某種治療之外,再嘗試其他的治療。重要的是,透過患者狀態、癌症病理的特徵,再分析中醫、西醫各自的優點,從而緊密配合的治療方案,成為具有整體性、計劃性以及確實因應性的共同作業。
治療的完美組合
無論手術、放射線治療或抗癌劑治療,都屬於有效抗癌的治療方法(袪邪),但都是以破壞癌細胞為目的,換句話說,這些療法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明顯帶來副作用、併發症以及後遺症。因此,治療方案中必須兼顧提高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也就是併行扶正治療,修補受損之細胞與組織,增強患者抵抗力來對抗癌症。
生活療法是降低復發的關鍵?
癌症治療必須包括醫療以及整體生活的管理,才能維持成效。在手術後,甚或是接受放射線或抗癌劑治療時,應規劃飲食,調整規律的生活與適當的運動,方能呈現治療效果,並避免再度復發。因此,完整的治療必須包含康復階段之生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