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飲食適當運動,健康不罹癌

改變你的健康生活型態

世界衛生組織所統計的致癌原因分析顯示,35%的致癌因素為飲食習慣,30%是由於菸害,其次是感染及性行為等因素。所以健康飲食、菸害防制、檳榔防制及建立運動習慣,都是目前積極推動的衛生政策。唯有正常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致癌因子、養成健康行為與生活習慣,並改善生活環境品質,才能減少罹癌的危機。

生活型態需要長時間建立,所以要改變民眾健康生活型態,政府必須設定出各項目標策略和衡量指標,設法營造有助達成目標的軟、硬體環境,這些工作往往需要跨部門,甚至從民間社團、社區等基層的參與,才能讓議題逐漸發酵,達到社會價值的建立及風氣的改變。例如在健康飲食方面,至少需要健康局與食品衛生處(未來即將成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合作,除了宣導正確的飲食習慣,也要為民眾吃的健康把關,避免汙染等有害食物流入巿面。

在推廣動態生活,建立國人運動習慣上,透過訂定國人健康體能指標,調查全國及各縣巿的運動盛行率,並以每年提升0.5%為目標,結合體育主管單位及25縣巿政府同步進行政策的倡議及執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目前又以「健康生活型態」牽涉的範圍很廣,做為國家癌症防治政策的一環,應優先選擇具實證研究基礎的指標。

【轉載自優活健康網】


食不下嚥,小心罹患食道癌!?

早發現早治療

台灣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徐中平昨天在「好呷俱樂部」食道癌病友會指出,每年新診斷的食道癌個案約一百五十人,其中男女比例為十四比一,抽煙、喝酒、嚼檳榔都是罹患食道癌的恐怖殺手。

藝人徐華鳳因食道癌轉移胃癌斷送青春年華,衛生署統計一百年全國十大死因,食道癌發生率為癌症死亡第九位,昨天這場食道癌病友會,病友現身說法;享受美食一般人視為常事,如罹患食道癌需切除廿到廿五公分食道,再以胃甚至大腸重建,較難再大吃大喝。

七十四歲退休老師蕭維永四月剛動手術,現已能重新張口吃蛋糕、水果。他說,抽菸、喝酒超過五十年,發病前每天還至少喝一瓶高粱酒,年初卻老覺得飯吞不太下去,太太還體貼的改煮麵食,拖了一個多月去檢查,才驚覺罹患食道癌。 蕭維永說,本來覺得活七十多歲夠本了,手術治癒後,奉勸病友早發現早治療,現在三明治、櫻桃都可以張大口吃,醫療團隊還會提供專業知識,克服癌症的各種不適應感,提升治療意願及成效。

「母親、大哥和妹妹都罹患各種不同癌症,罹癌高風險家族,讓我在體重一個月減輕五公斤,馬上警覺的去健檢,幸好早期發現食道癌。」五十五歲廖得順五年前進行食道切除手術,以胃代替食道,現在都少量多餐,煙酒全戒掉,持續追縱未再復發。

徐中平提醒,常感到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都可能是食道癌症狀,台灣台中榮總每年新診斷食道癌個案約一百五十多人,其中男多於女,比例為十四比一,尤以五十歲以上是好發期,應該每三年接受一次胃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轉載自中國時報】


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防止記憶力下降

不飽和脂肪酸的好處

根據美國布里格姆婦女醫院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腰果、堅果等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對大腦認知功能有正面的影響。

一般大眾認知常說,食用過多含有「壞」脂肪,如:飽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會影響你的心臟健康。然而,根據新的研究,飽和脂肪酸會讓大腦的認知及記憶力減弱。相反,一個好的脂肪「不飽和脂肪酸」,可提升整體認知功能和記憶。

研究小組分析了超過65歲,6000名婦女的數據。在參與三個認知功能測試中,常食用這些來自動物脂肪(飽和脂肪酸),如紅肉和動物性食用油的婦女,與食用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在大腦認知及記憶力的反應不同;顯示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有助於防止記憶力下降。這項研究發現,飲食可影響認知及記憶力;將有助於改善,如老年癡呆症和阿滋海默症的罹患風險。

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也說,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常見的食物,如:腰果、堅果、黑芝麻、酪梨、葵花油及橄欖油等天然植物油等;反之,含有飽和脂肪酸的包括,紅肉、動物油、全脂乳品等,因盡量避免長期食用。

【轉載自優活健康網】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研究,少吃鹽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機率

防癌是從改變開始

台灣美食眾多,許多食物更是偏「重口味」,而調味料之一的鹽巴可不能少!但是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少吃鹽不但可以減少罹患高血壓,心臟疾病和中風,以及胃癌發生的機率。

研究指出,一般來說人體每日進食鹽的量應不超過6公克,大約一平茶匙,但以英國男性為例,每日進食量竟是8.6公克左右,明顯多出許多!進食過多的鹽不僅對腎臟會造成負擔,進而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若人們能夠按照每日建議的鹽攝取量進食,至少可防止七分之一胃癌的罹患機率。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也說,如能從每天飲食開始減少一半鹽分的攝取量,效果等於可以少吃一顆降血壓藥物;想控制慢性疾病發作不如少吃點鹽!

研究人員也建議,應該在食品標籤上更清楚標示所含鈉成份的含量。少吃鹽先從改變在食物上撒鹽的習慣,因為大多數的食品裡面已經含鹽。防範癌症是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少吃鹽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轉載自優活健康網】


2小時就可揪出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篩檢的新方法

子宮頸癌篩檢,未來除了子宮頸抹片檢查,現在還多了一項更準確的新方法!三軍總醫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生物標記技術,利用檢測與子宮頸癌有關的特定基因是否「甲基化」改變,只要2小時就能揪出早期子宮頸癌,準確率更高達97%,比起抹片的40%至70%,發生「假警報」機率更小,預計今年年底就可量產上市。

「2012台北生技大師圓桌論壇」,邀請國內外生技專家剖析國際生技市場新機與挑戰,其中這一項由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醫師賴鴻政率領本土研究團隊成功發展的「子宮頸癌甲基化檢測試劑」,備受矚目。

賴鴻政指出,研究團隊在2003年,兩次針對各100多名、20歲至80歲的高危險族群進行子宮頸癌篩檢,結果發現,成功發現早期子宮頸癌的準確度高達96%、97%,專一性比較高,比起子宮頸抹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偽陽性的「假警報」來得少。

子?頸抹片的敏感度約在4至7成,但賴鴻政說,透過檢測兩種特定基因SOX1、PAX1是否「甲基化」,就可以準確判斷罹癌風險,因為絕大部分子宮頸癌病患都有較高程度的DNA甲基化;他形容,不同於基因「突變」是序列改變,基因甲基化就像是外表「換了一件衣服」。

賴鴻政強調,現行子宮頸抹片仍不能偏廢,這項新檢測技術,可以輔助抹片檢查更準確,在抹片的同時,利用剩餘檢體,只要2小時結果就可出爐,由於採取定量化判讀方式,不需要專業病理人員以肉眼判讀,民眾甚至可自行採檢判讀,一旦篩檢有異,可以及早進一步切片確診。

目前這項台灣技術已技轉民間企業,預計今年年底上市,但需自費一次約3000元,還受到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以及大陸的青睞,有意爭取合作,進行大規模臨床實驗,甚至考慮直接取代子宮頸?片篩檢。

【轉載自NOWnews】


若得到癌症,堅持不放棄是治療的唯一希望

面對癌症風險的重要課題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一年新增近8萬名癌症患者,許多民眾都怕成為下一個「候選人」。多年站在第一線治療癌症患者的署立雙和醫院內科部主任趙祖怡表示,若有家族病史,更要懂得「趨吉避凶」,提防高風險因子,更可適當購買醫療保險,補強新藥、新治療未納入健保給付的不足。

根據去年衛生署發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國內平均每6分35秒就有一人罹癌。近三十年來癌症更蟬聯國人的第一大死因,面對健康頭號殺手,許多人仍是談癌色變。但趙祖怡表示,癌症並非全難以捉摸、難以預防。

趙祖怡說,從國人常見、罹患率較高的癌症著手,避免致癌因子,例如男性應多留意大腸直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等,避免菸、酒、檳榔,不少男性「無肉不歡」,則要多補充蔬果,防止便秘,以免糞便毒素堆積在腸道中。女性則應注意發生率最高的乳癌,不應忽略每個月「自摸」以及定期請專科醫師檢查。

趙祖怡也說,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現階段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都有免費篩檢,符合條件的民眾不要忽略自己的權益。同時他問診時常會發現許多的癌症患者,都有家族史,因此若家族中曾有親人罹患癌症,更應注意個人生活習慣,不要為了感官享受忽略健康。

不少人得知罹癌,人生立刻變成「黑白的」,但趙祖怡說,癌症治療已有許多突破,像是擔憂的化療引起嘔吐,已有藥物可以減少嘔吐的副作用,還可以針對個人打造治療計畫。日新月異的標靶藥物,也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讓晚期患者也能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但隨著醫療進展,新藥、新療法的代價不斐,也成為不少患者及家屬的憂慮,更往往陷入病情惡化與承受經濟重擔的拉鋸,趙祖怡則說,部分抗癌藥品已有健保給付。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部「買單」,對於新藥、新療法常是有條件給付給符合適應症的患者。

趙祖怡認為,防癌要及時,除了個人懂得「趨吉避凶」,適當的做財務規劃,購買醫療保險,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更不能忽略,也是面對癌症風險的重要課題。

【轉載自NOWnews】